本着一颗“热爱”的心,2009年,戴杏芳老师踏入苏州市杨枝小学校附属幼儿园,成为了一名天天和孩子“混”在一起的幼儿园教师。在实现了幼时梦想的同时,她也有了新的梦想——成为一名“懂孩子”的幼儿园教师。“懂”是一种专业水平,也是专业态度,作为一名党员,这是基本的工作事业态度和专业追求。所以,从踏入幼儿园的第一天开始,这个关于“懂”的梦想一直鞭笞着她不断进步。
1.在观察记录、反思分析中去“懂”孩子心理
从踏入工作的第一天起,她就准备好了一个本子一支笔,要记录下看到的孩子的故事和反思自己的言行是否得当。
她的第一篇的观察记录是关于一个分离焦虑很严重的孩子和她们之间互动的过程,稚嫩但是真实的记录里有孩子焦虑的状况,也有她——一个新手的措手不及。随后,她记录了一系列关于这个孩子及与她一样有分离焦虑的孩子的观察情况。这些孩子在小班新入园时的焦虑状况,促使她不断得去思考背后的生理心理原因和家园互动的策略。在靠个人经验无法深入时,她联系起了校园里学习的各种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如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等。于是,在实践中不断去调整她与孩子的互动方式,去感受他们的情绪,照顾他们的情绪,理解他们的心理发展水平与理解接受的方式,营造轻松快乐有序的班级氛围,让孩子在这里能放松和获得愉快体验,逐渐帮助他们度过“入园关”。这样的实践经验在她后来的几次小班新生过渡中,都很好的得以验证,孩子们能很快的就喜欢上老师,从而对入园不抗拒,并逐渐从适应到喜欢。同时,她也在积极向领导、同事主动讨教中,逐渐掌握与家长沟通的方法,在家园互动中逐渐从被动变为主动,与家长的专业成熟的沟通,也让她逐渐得到他们的认可和喜欢。这些关于小班新生入园的心得感受,在她的论文《建立信任 拉近心的距离》(关于家访工作与幼儿入园焦虑的环节关系)及《浅析小班幼儿入园适应的阶段划分及其引导策略》中得以较为系统的呈现,两篇文章也分别获得省“论文评比二等奖”。
戴杏芳老师坚持做观察记录和反思分析,这些日积月累的文字书写的思考过程,让她对孩子的情绪状态越来越敏感、对他们的心理机制越来越了解、对教育方法和策略的运用也越来越有效。这个过程,也逐渐让她明确了脑科学、神经科学、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基础学科认知的在幼儿教师专业素养提升方面的重要性。因此,平时,在自我进修方面,她很关注这方面的涉猎思考与实践运用探究。比如,在孩子情绪状态激动时,如可能是伤心哭闹或者生气尖叫等,那么“作为教师怎样做才是更利于孩子的心理成长的”这个问题,就是她在采取措施之前会去思考的事情。心理学知识的运用,让她能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接纳孩子的情绪、对其表示共情、逐渐采取转移注意力或者开导等方式,协助孩子去度过这个心理关或者获得心智的成长。这方面,她逐渐写就了一些教育案例,如《妈妈要下班了》《那一声大方自如的“早上好”》,后者在江苏省幼儿教育优秀案例评选中荣获二等奖。
对孩子与教育的“懂”,让她多次获得校文明教师、辅导区文明教师、辅导区优秀教育工作者、苏州市“‘走近家长,走进学生’家访月先进个人” 等称号。
2.在教育教学水平磨炼中“懂”教育规律
教育规律存在于在书本里时还是僵死的,如何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去理解它的操作含义和真正贯彻它,却是一个需要不断去实践-探索试错-反思-调整-实践的循环过程。
对教育规律的追求,对她来说,与对幼儿心理水平和发展规律的追求一样重要。工作第一学期园长去听她的集体教学活动时,她连图片都没有拿出来给小班小朋友们看,硬生生地空口说白话上了一节课。过后,她才逐渐意识到这是理论上所说的“教与学的关系”,也逐渐去思考教与学的内在联系和心理机制基础。因此,在日常备课中,她会认真去揣摩教参书上的活动目标与活动设计,并尝试去观察分析班级幼儿的相应的已有经验,从而运用最近发展区的教育原则,去调整参考书上的活动目标和环节设计。
另外,积极主动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学习活动,如各种外出听课活动、园内外研训活动等,利用这些机会与自身的状态进行对比,促进教育教学能力成长。在外出听课时,她会对感兴趣和成长需要的方面侧重关注和思考,比如,她对师幼互动的方式和策略很感兴趣,在听课时,会去思考“为什么她会这样回应孩子?”“这样的回应会给孩子什么样的心理感受?”“这样的心理感受对孩子的发展意味着什么?”等等问题。这个过程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一次苏浙沪幼教精品活动观摩展示中,上海吴佳瑛老师执教了一节中班数学《数字宝宝》,巧妙的活动设计中教师自然风趣的谈吐和与孩子真实自然亲切有趣的言语互动瞬间点燃了她,让她醒悟“原来师幼互动和师幼关系可以是这样舒适有趣的”。于是,回来后她自己根据听课记录,设计了同样的教玩具,将吴老师的这节课尝试从活动内容到互动风格均进行“移课”模仿。也就是从这样的模仿之后,她对教师与幼儿的关系和互动方式有了新的认识,也逐渐在教育教学中形成了轻松愉悦趣味的风格。这种风格让她跟孩子之间的关系变得亦师亦友,孩子们喜欢与她交谈互动,而这种师幼关系也逐渐让她感受到职业的幸福感,这种幸福感让她更有动力去追逐更高的专业水平。关于师幼互动,她也逐渐总结提升形成论文,先后撰写的《浅议幼儿表述情况主题中的师幼互动》、《浅议自主性区域活动中师幼互动的基本类型及其主题分类》、《养成幼儿在集体教学活动中良好倾听习惯的师幼互动策略小议》、《浅议师幼互动间幼儿眼中教师角色的建构》、《关于“小班幼儿区域活动中的语言交往现象及其引导干涉策略”的几点思考》、《浅谈师幼互动中教师“假装”艺术》等论文,分别在省市论文评选中获得二三等奖,其中《浅议自主性区域活动中师幼互动的基本类型及其主题分类》还发表在省级核心期刊《新教育》上。
同时,她认真抓住每次公开展示的机会,通过集体备课的磨练过程,在领导和同事们的帮助下,不断提升自己主题选择、目标制定、内容涉及、活动组织的能力,甚至如何看待公开课的心理调节能力。第一次走出幼儿园是到辅导区展示的中班科学活动《有趣的瓶宝宝》,那时,第一次要在更大的平台上进行展示,建设平和的心理似乎比开展一节适宜的活动更迫切。最后,虽然活动获得好评,但是关于公开展示的心理建设还有待继续。随后在朱文华特级教师工作室研讨活动中,她展示了中班语言《大熊抱抱》也是由于心理建设还不到位,而没能在教育教学方面有更长足的进步。心理的崩塌在第三次公开课小班综合《好饿的小蛇》时终于来到,她能感觉到自己在活动开始前干涩的喉咙和逐渐发抖的声线,活动由于充足的准备仍旧获得好评,但是最大的成长却是“如何看待公开课”的心理建设逐渐成熟。她开始明白:公开课时应该关注的是孩子,是他们的成长,而教师需要去做的就是根据他们的情况,与他们有效互动,让他们在这节活动中在认知技能、能力或情感态度上得以成长,其余的一切都是其次或者无关的。逐渐的,就是带着这样的认识,她逐渐在公开课展示过程中,将更多的精力用于思考和探究真实自然有效的活动设计与组织互动能力。在区科学中心组模拟上课评比中,发展了她对模拟上课的能力;在科学领域中心组公开展示小班科学《落下来》中,了解科学活动中语言与指导的严谨性,以及探究活动设计时的层次性;在区评优课大班社会《想成为一只鸟儿的熊》中,思考清楚了社会活动与语言活动的不同,以及如何在社会活动中真正让孩子的社会性得以发展;在区课改展示活动大班语言《艾玛与风》中,感受到了教师的语言对幼儿语言发展的潜移默化作用,以及语言核心经验如何在活动中层层递进;在区科学“滚动”同题异构展示大班科学《滚滚国的运动会》中,对科学探究活动围绕目标设计层次清晰的环节有了清晰认识,也逐渐在师幼互动的有效性上更进一步;在市课改展示大班语言《野兽国》中,更进一步明确了如何通过层层活动引导以及教师的语言互动,让幼儿主动发展语言核心经验。
这些宝贵的研讨过程和互动经历,不断提升了她教育教学的专业水平和专业素养,让她更“懂”得教育教学的规律。
3.在诚恳真挚的对外分享中“懂”教育人生
经验的总结与分享也让她更多去反省自己的教育教学与人生方向,让她更“懂”得教育与人生。
在区评优课大班社会《想成为一只鸟儿的熊》的说课中,由于表现不错,于是给了她在区新教师培训中进行经验分享的机会。在筹备中,与园长、同事的研讨与智慧碰撞,让她对自己的已有能力和活动思考过程进行了系统的梳理,逐渐明确了说课的语言解释学上的方法论。而分享讲座的过程,也让她对经验分享中如何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表达展示有了深入的思考和体会。这个过程,让她在双重层面上去学会更好地表达自己。
后来,由于她在观察记录方面的不断积累,有些姐妹园邀请她做相关的讲座分享。于是她对自己长期以来关于观察记录的思考和案例梳理思考,开展了《教师专业成长绕不开的观察记录与学习故事》的讲座。在梳理过程中,她通过翻阅以前的观察记录,发现了自己的成长之路,感悟到了“观察记录对于一线幼儿教师来说是基本的专业能力,需要提升每一个一线教师观察记录分析能力”,于是,在幼儿园内从青年教师出发,她组织开展了关于观察记录案例的分享小组活动,促进青年教师观察幼儿、了解幼儿、了解教育的能力。同时,她也将这样的教育情怀通过讲座的形式,与更多园的更多教师分享,期待大家能更愿意走近并走进孩子,成为他们人生路上的亦师亦友,让老师收获职业幸福,让孩子收获童年美好的陪伴。
而关于教育生涯的思考又将走向何方呢?今年在南京参加的为期五天的“江苏省第三期行知实验学校培训”活动,让她有了新的感悟。在最后的心得分享环节,她主动承担了小组分享任务。在汇集小组成员各种心得感悟的同时,她也不断反省自己的教育生涯走向。学陶师陶扬陶,是我们教育生涯中的一条很好的途径,但是不是终点。我们应该在教育上有着陶老先生的“匠人”精神,结合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和身边孩子的情况,用自己力所能及的能力让我们的教育跟上孩子发展的需要,跟上社会对人的要求,让教育真正为人的发展服务,促进人类的不断进步。
爱,让她走进幼教这一行,爱,让她萌发“懂”孩子的心,让她“懂”教育的经脉,也促使她不断去思考教育应该有的模样。“两学一做”,做一个合格的党员,最基本的就是做好本质工作,发挥应有的社会价值。因此要求每个党员教师都要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教育这一行能有更多的收获和成长,也能更多更好的陪伴于孩子们的童年成长。